《瑞丽伊人风尚》八载坚守
跨越山河定格万帧匠心,
以镜头丈量百位匠人指尖的温度。
我们解码东方智慧,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诠释永恒的文化生命力。
在广东台山,
伫立着一座占地三万余平方米的恢宏建筑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
宛如一颗镶嵌在岭南大地上的文化明珠。
缓步进入展厅,
一千三百多款国宝级名贵木材
制作的艺术家具珍品映入眼帘,
诉说着古韵与新声——
这座博物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明清家具设计大师伍炳亮一手创办,
不仅呈现了他四十六年来
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痴迷与钻研,
更承载着传统与创新、
‘非遗’工艺与当代生活的深远联结。
伍炳亮将黄花梨的千年之美镌刻于时代,
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梦想的传奇。
PROFILE
伍炳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轻工大国工匠”、明清家具设计大师、收藏家、鉴赏家、伍氏兴隆创始人、董事长兼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常务主席、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72年,19岁的伍炳亮站在台山的木匠棚前,眼中有光。那时的伍炳亮,已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木工是谋生的技艺,更是一场与美的对话。他仿佛能听懂木头的语言,双手与双眼也成为发掘黄花梨之美的钥匙。
1979年,伍炳亮的传统家具事业初现锋芒。在台山一位藏家家中,他见到一张老红酸枝镶大理石鹅蛋台,线条如行云流水,竹节葡萄纹散发着古朴魅力。他跑了十几趟求购,藏家却视其为传世之宝,委婉拒绝。当时伍炳亮不甘心,也只能拍下照片,回到工坊后,用海南黄花梨一刀一刨复刻。榫卯的精准、大理石纹理的模拟,耗尽他的心力,但他乐在其中。成品诞生,见者惊叹其神韵。这张鹅蛋台,不仅是他的第一件作品,更是他洞察传统美学的起点,推开了中国传统家具收藏与研究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伍炳亮与妻子携手将热爱化为事业。他们创立工坊,追寻古人的神韵,收藏并复刻明清家具。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伍炳亮骑三轮车从台山出发,去往四面八方寻找珍品,旅途劳顿,累了就在马路边和衣而睡;妻子负责跟车送货照顾家庭,起早贪黑,也从无怨言。这份坚韧与坚持也成为他们未来道路的坚定基石。
在收藏黄花梨老料与古家具的岁月中,伍炳亮萌生了亲手制作家具的梦想。恰逢1986年,文博大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问世,仿古热潮席卷而来,点燃了传统家具的复兴之光。伍炳亮心潮澎湃,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阅读。初心与机遇交织,他在台山创立兴隆红木工艺厂,使用海南黄花梨来制作仿古家具,在不断努力之下,他的作品逐渐远销国内外,匠心化作木韵,开启了“非遗”传承的崭新篇章。
21世纪之初,伍炳亮迈向大师之境。他从复刻仿古转向原创,在尊重古典家具制式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审美和使用需求,以珍贵的海南黄花梨作为创作材料,将中国古典家具带入了至臻至美的更高境界。2023年9月,“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现场展出的国宝级海南黄花梨家具与其他家具珍品收获好评无数,原计划两个月的展览因反响热烈一再延期,累计观展达数千万人次,掀起了一场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复兴热潮。
从“木痴”到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伍炳亮以创新之笔点燃了中国家具文化的生命力,书写了传统与现代的深远对话。他说: “创造更多富有艺术含金量的家具艺术珍品,将中国传统家具文化艺术持续发扬光大,是我应尽的社会责任。我热爱中国传统家具,这不仅是我的事业,更是我一生要坚守的信念。”
伍炳亮复制的大理石鹅蛋台
自唐代始,我国已用黄花梨制作器物。唐宋时期,花梨木被作为贡品进献各大王公贵族。明末清初,能工巧匠利用黄花梨制作出的家具吸引了当时的宫廷皇族,迎来了『黄花梨家具时代』,达到世界家具史的巅峰。伍炳亮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设计与工艺,让黄花梨家具绽放出了更具当代特色的极致之美。
海南黄花梨第一神木
5000年国宝级海南黄花梨
材料收集
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其中有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其成材缓慢,木质坚硬,花纹美丽,海南黄花梨为四大名木之首,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海南黄花梨历经几百年甚至超千年的生长期也难成大料,但往往成为质地坚实、油性十足、深黑黄质感的海南黄花梨老料。野生林老料在明清两代被大量砍伐,导致野生林木材基本枯竭。
超千年老料,纹理如流水,色泽温润,存世稀少。伍炳亮花费30多年时间不惜一切代价,苦心收集海南黄花梨油梨老料,将它们视作珍宝。每根木料,他都亲手清点、测量,依色泽、纹理与木性分类。他常说:“因材施用,材尽其美。”
构思与设计
先有构思,后有制作,型若不正,韵无从生。伍炳亮视设计为家具之魂。他汲取古人智慧,融入当代审美,依木料纹理展开构思,追求比例和谐,奠定家具的气韵与风骨。
选材与开料
选料如择玉,需色泽统一,纹理协调。伍炳亮亲自精挑超千年油梨老料,别具巧思地保留木料风化皮壳,使得千年的岁月痕迹得以保留;开料时依木性裁切,保留纹理之美,并注重纹理与色泽的呼应。
伍炳亮带领的岭南鲁班们,以严谨的工艺追求,改良、创新出一件件具有艺术价值的黄花梨家具。
加工与雕刻
雕刻是赋予家具灵性的关键,耗费精力与专注,非机器可代。工匠以切、刮、铲、刻等刀法,在木料上精琢花纹,为家具注入灵气。
榫卯与组装
榫卯是中国古建与家居的智慧精髓,通过木构件凹凸咬合,不用一胶一钉就能实现稳固连接。榫卯结构的家具严谨细致,环环相扣。榫头如骨,卯眼如脉,严丝合缝,误差不及发丝,确保家具百年不散,稳固如山。
抛光与风化
伍炳亮的作品需经过多次传统木材处理退祛火气,焕发古朴之美。根据传统木材处理方式置于户外日晒雨淋,热胀冷缩考验木料。这是伍炳亮根据传统古法并在不断摸索后创新而来的工序,费时费力费材,却让木韵悠长,散发出古朴的韵味。
伍炳亮的黄花梨家具,宛如中式美学的活化石,将明清古韵升华为当代艺术的典范。他的作品不仅传承工艺,更在美学、当代实用性与文化研究上达到崭新高度,深受藏家与专业人士推崇,并多次作为文化名片亮相外交场合。是他,将黄花梨家具化为联结古今的桥梁。
他深入钻研明清家具,熟稔每一线条的灵魂,他引领着他所在的大江镇荣获国家首批“传统家具专业镇”这一稀缺荣誉。他坦言:“明式家具以线条取胜,清式家具以雕刻见长,各具风骨。只有透彻研究中国家具的文化与历史,才能精准定位经典之美。否则,易混风格,甚至杂糅两代题材,遗失根基。”
伍炳亮创造出了极具美感与辨识度的“伍氏美学”风格。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提出 “型、艺、材、韵”的美学准则,迅速成为红木家具行业的理论基石,指引设计与评鉴。“型”,造型简洁,比例和谐;“艺”,榫卯精妙,雕刻灵动;“材”,千年黄花梨老料,纹理如诗; “韵”,古朴与现代交融,余味悠长。这四个字,不仅凝聚了他对传统的坚守,更以其极具哲思的审美,赋予家具不朽的灵魂。在美学表达上,伍炳亮推崇“留白”之道,赋予家具呼吸之感。他汲取传统家具的精髓,却不拘泥于复制,融入当代的思考,注重家具与空间的和谐。他强调:“设计不限于家具,更关乎建筑与空间,需留余地,才能拥有平衡的美学意趣。”当这种美学延伸至当代需求,必是需要改良,让家具贴合现代生活所用。例如,古代单边架子床不便于现代卧室,他改为双边上下,优雅实用;官帽椅的靠背与坐高融入人体工学,坐感如拥。一位藏家试坐圈椅,惊叹其席面拉棕绳的弹性。伍炳亮笑言:“我们不否定古人智慧,但要结合现代审美,调整尺寸与细节,只有让家具兼顾艺术与实用,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伍炳亮的创新还在于成体系的文人美学设计,覆盖客厅、书房、卧室,构筑全场景的家居生活。他的客厅系列,圈椅与茶几相得益彰,线条简洁而韵味无穷;书房系列,书案与博古架营造清雅氛围;卧室系列,架子床与妆台温润如玉,令人沉醉。他以人性化的设计,打破硬木家具“不舒服”的偏见,让黄花梨家具成为现代生活的温润陪伴。
伍炳亮的创作,实现了工艺、艺术与文化价值三位一体的融合。他的黄花梨家具,不仅是器物,更是中式美学的活化石,承载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他的创新,如黄花梨的纹理,细腻而深远。
由于黄花梨材料的稀缺性,伍炳亮视“一木一器”为黄花梨家具的最高境界,将“型精韵深、材艺双美”』视为创作的核心目标。他不仅融贯古今,创作出能够代表美学和工艺巅峰的“重器”,还匠心独运,创制缩微家具系列,物尽其用,让珍稀黄花梨在细微处绽放光华,启迪人们以宏观视角,从形制与空间的对话中洞悉中式美学。从恢宏重器到精巧缩微,他的作品诉说着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深邃之美。
恢宏雅作—明式灵芝如意纹带托泥大长案
海南黄花梨 2017年
整器选用海南黄花梨大料,取自不同时期的两根长达 3.86米的房梁,成型历经26年,为海南黄花梨家具中的大器,也是目前伍炳亮制作的规格最长的海南黄花梨大案,并在国家博物馆展览中作为首件重器展示。此案案面修广,气势恢宏,跌宕豪放。两端置翘头,斜飞其外。边抹冰盘沿压边线,线脚层次丰富。面下夹头榫结构,素直牙条两侧锼出卷曲角牙。角牙乍看为寻常云纹,左右相连则呈倒悬灵芝之形。两腿侧嵌板,开光内透雕双翻灵芝如意纹,造型灵动,力道上指。四腿混面,两侧倒棱,中做锼挖,起两炷香阳线,贯延上下。脚下承弓形托泥,壮健厚实。
当世绝唱—国宝级明式双开月洞形架子床
海南黄花梨 2023年
这件作品是伍炳亮在参考北京故宫珍藏的明代黄花梨月洞门架子床的基础上,精心改良设计制作而成,也是其从事传统家具行业40年来心血杰作。此床用料之巨、取材之奢,难以再现。以超千年海南黄花梨顶级油梨老料制成,长233厘米,耗近2吨珍稀大料,历经伍炳亮30年珍藏,堪称“旷世重器”。床面枋与面板同出一根2000年老料,纹理如江河奔流,底杆亦用顶级材料,奢华尽显。设计改良明式经典,“双月洞门”前后双开,不仅方便两面进出,增加实用性,更有一种圆中套圆、空旷深邃的透视效果。四簇云纹装饰床上三面矮围及挂檐,匀称优雅。床面攒框装板,面下高束腰,束腰间立竹节形矮佬,分段镶雕花板。腿足三弯,古朴有力,四腿及牙板雕龙纹,极为生动。
见微知著—微缩黄花梨家具
海南黄花梨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微缩黄花梨家具以珍稀黄花梨木为材,以传统明式家具为蓝本,以毫米级精度等比缩小,凝聚匠人巧思。工艺上遵循古法,榫卯结构不施一钉,雕花、起线、攒接等工序皆以微型刀具精雕细琢,一些细微之处须在放大镜下完成肌理刻画。其美感源于黄花梨天然山水纹与温润琥珀色,辅以纤巧却不失力度的造型语言,方寸间再现明式家具的疏朗空灵与力学平衡,将文人雅趣浓缩于盈掌之地,既是传统工艺的微缩标本,亦是东方美学的立体诗篇。
文心之美—明式素身方脚大号四出头官帽椅
海南黄花梨 2018年
此椅通体光素,规格甚巨,选料厚实华美,木纹瑰丽动人。在改良设计中有意将搭脑的弧度予以加大,与扶手之曲线起伏呼应,使线条更为生动流畅。整体呈舒展大方、意蕴磊落雄浑之气象,且四件一堂,一木一器,耗材甚多,为海南黄花梨家具之艺术孤品。同款红酸枝大号四出头官帽椅曾用于中美两国元首会晤。
从台山的木匠棚,到艺博馆的恢宏殿堂,每一步都浸透了伍炳亮对传统家具的热爱与坚守。直到今天,伍炳亮仍延续创业时的习惯:清晨6点之前起床,到工厂查看材料和作品,之后是早餐,餐后再到艺博馆为来宾讲解一案一椅的古韵今风。
伍炳亮的日常,远不止家具的刀凿之间。他的爱好—家具、象棋与书法—如三重奏,交织出鲜活的灵魂。设计家具时,他全神贯注,线条如生命流转;对弈时,他沉浸棋盘,步步为营,宛如推敲榫卯的严谨;挥毫时,他笔走龙蛇,留白的意趣融入家具的弧线。这三者互补相生,赋予他丰沛的灵感,也让他成为一个更加专注而温暖的人。
中国传统家具的传承与创新,被伍炳亮视作毕生的使命。他以大众传播为桥,将黄花梨之美播撒四方。他在高校传道授业,讲授明清家具史与鉴赏,启发学生探寻中式美学;台山艺博馆所陈列的1300多款作品让人有机会尽阅古今;他出版《伍炳亮作品撷珍—海南黄花梨之美》等专著,记录对美的感悟和对设计的思考,点燃后人对传统黄花梨家具的热爱。
伍炳亮的工艺美术大师之路,不仅是技艺的淬炼,更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他以一颗热爱之心,将黄花梨家具从乡间工坊推向世界殿堂,点燃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光,承载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他说:“人生都有梦,没有追求,怎能进步呢?而黄花梨家具就是我一生的梦,愿更多人感受它的美,传承中式文化的魂。”这份境界,如木韵流芳,辉映古今。
“从事中国传统家具行业已四十余年,
我个人的经历早已与
明清家具的发展轨迹交融一体,
无法分割抽离。
名利如过眼云烟,
我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珍惜良材、
热爱传统家具并痴迷其设计制作的匠人。
数十年来不断地学习、研究、
探索、传承、创新,这漫漫一生,
只为塑造心中最好的方圆。“
——伍炳亮
践行文化保护,『伊人大师』邀你一起
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中
包含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
在匠人的守艺创新中感受东方文化的
智慧与再生之美。
原文刊登在《瑞丽伊人风尚》2025年7月号
监制/陶玲
执行/jojo
摄影/谢钻哲
撰文/郭蓉
版式设计/王平
题字/郑培凯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新媒体编辑/Jasmine
新媒体排版/NIMO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门户网站-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