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遇见了一位彻底改变其命运的人物。二十余年间,商鞅对秦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从根本上强化了国家的实力,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坚实基础。
随着秦孝公去世,继任的秦惠文王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与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联手,组成了战国版的“黄金搭档”,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展开博弈。
张仪作为“合纵连横”战略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战国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本文的焦点并非张仪,关于他的故事我们留待下一篇详细叙述。
今天的重点,是围绕一幅崭新的战略地图——巴蜀地区展开。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正主持一场意义非凡的决策会议。桌上放着两则极为关键的情报,等待他权衡抉择。
第一条消息传来:西南的巴蜀地区爆发战事,苴国与蜀国激烈交战。双方均派使者到秦国,希望获得秦国的支持,借助外援击败对方。
那么此时的巴蜀究竟是什么局面呢?一张地图足以说明一切:
巴蜀此刻形势如同一场简化版的三足鼎立。蜀国控制着西川,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平原;巴国占据东川地区,约当今重庆一带;而北部的苴国领地最小,主要分布在汉中西部附近。
展开剩余88%从历史渊源来看,苴国本是蜀国分裂出来的一部分。起初亲缘关系密切,但时间推移,双方关系破裂,反目成仇。
苴国实力较弱,便希望依赖秦国撑腰:“老秦,我给你开路,你帮我收拾蜀国。”
而蜀国也清楚秦国的强悍,便同样派出使者表示:“秦哥,这点小事你别插手,我先解决苴国,咱们依然是好朋友。”
对秦国而言,巴蜀并非全新领域。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因东进之路被晋国阻挡,不得不西向扩张,拓展疆土千里,赢得了“西霸”的美誉。
当时秦穆公曾考虑南下,跨越秦岭,拿下汉中,伺机进一步入侵巴蜀。但这计划因其去世而搁浅,随后秦国进入低谷,南征计划停摆。
如今,商鞅的变法使秦国焕发新生,精力充沛,势必要施展拳脚。秦惠文王也拥有了推动南方战略的动力和能力。
第二条消息则更为紧迫:韩国入侵秦国。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而韩又来侵秦。”
没错,就是那个在七雄中排名靠后的韩国竟然敢向秦国挑衅!若不了解前因后果,真让人怀疑韩宣王是不是喝多了。
但了解过去两年秦国遭遇的挫折,就不会感到意外。
公元前318年,在魏国公孙衍的号召下,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双方在函谷关展开惨烈战役。
此时秦军主力东线作战,西边的义渠趁机大败秦军,使秦国被迫与联军议和。
不过次年,秦国迅速调整,重创韩魏联军,斩获八万两千敌军。
由此可见,当时正是合纵连横双方势力此消彼长,韩国背后有合纵联盟撑腰,自然胆子大增,公元前316年来找秦国麻烦。
面对局势,秦惠文王陷入两难:先解决东面韩国威胁,还是先开拓南方巴蜀?
经历过腹背受敌的教训,秦惠文王犹豫不决。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豫未能决。”
如果先打东面,南方良机恐怕错失;若先南征巴蜀,路途遥远,动辄一年半载,万一战事拖延,东面再起风波,就会两面受敌。
重大抉择难下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召集核心谋士开会,广纳众言。
此时,惠文王麾下文臣武将分成两派:一派以张仪为代表,主张先击韩国;另一派则由司马错领衔,坚持优先南下巴蜀。
惠文王说:“既然你们各持己见,都说说理由。”
这场辩论,《史记》记载详尽精彩。我们先来看张仪的主张:
《史记·张仪列传》:“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张仪提出一个极具创意的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利用周天子的名义,统一诸侯国。
他的计划是向东攻占新城和宜阳,打开通向周天子封邑的通路,借此威逼群雄。
至于巴蜀,则不值得秦国费心。
张仪是魏国出身,其观点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中原地区长期是经济文化中心,中原人士自带优越感,重视中原事务,轻视边陲地区。
战国时能自称中原的国家寥寥无几,晋国解体后,魏、韩、齐、鲁、宋算是“中原圈”成员。
而北方的燕赵被视为苦寒之地,南方的楚国春秋战国间拼命向北扩张,才算勉强进入中原圈。
秦国则长期被中原视为边缘弱国,连统一六国后,这种偏见依然存在。
更别提遥远的巴蜀了,中原士人眼中那是“老少边穷”之地,地理位置模糊,鲜少关注。
因此张仪坚持先攻韩国,既合情合理,也符合他个人的政治舞台需求。正如他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才华横溢者需找对平台施展。
然而张仪方案虽对他个人最优,却不必然是秦国最佳选择。
“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否成功?笔者判断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周天子的权威远不及五百多年后的汉献帝。
不过,张仪已是秦国文臣首席,除非有更好方案,惠文王很可能采纳。
故事发展到此,通常编剧会设转折,历史也如此。
此时,一位坚定反对者站了出来——本文主角司马错。
关于司马错,史料稀少,生卒年月不详,只知他是地地道道的秦国少梁人。
他有个更著名的后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史书称司马错后来任国尉,但这次会议时他具体职务未详。能参与国君战略会商,地位至少相当副总。
从他与张仪针锋相对可见,是惠文王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
为何称他青年?因四十年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仍领军南征,可见当时应为年轻将才。
司马错的观点与张仪截然不同,他主张优先攻占巴蜀。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其陈词:“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司马错提出三个关键论点:
第一,国家要富强必须扩展土地,土地决定粮食产出和人口,人口关系兵力强弱。
第二,巴蜀虽偏远,但若攻下,可大幅增加国土资源,富民强兵,且对秦国极为有利。
第三,巴蜀内乱已成桀纣之乱象,秦国出兵名正言顺,且不会招致其他大国干预,利国利民。
他强调这次机会难得,苴国主动示好,秦国应把握时机,迅速行动。
相比之下,向东中原进攻机会虽多,但巴蜀机会难得,失之则无。
为什么攻打巴蜀难度不小?下回揭晓。
细品司马错这番陈述,逻辑严密,从国家长远利益、外交局势到战略机遇,尽显卓越视野。
若不看名字,真以为是韩信等中国史上顶级名将所言。
这显示了司马错被严重低估的战略眼光。
秦惠文王听完司马错慷慨陈词,当即表示赞同:“有道理!”
最终决策明确,秦国将南下巴蜀。
既然司马错是该战略支持者,自然由他担此重任。
没想到他一去再创惊喜。
究竟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司马错还有哪些被忽略的才能?
敬请期待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同名视频也在持续更新,喜欢的话请关注哦~
发布于:天津市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门户网站-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