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楷
1963年,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莉莉产仔之后,专家们才对熊猫妈妈的“母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不会像黑熊遇到陌生人那样反应激烈。后来,人工圈养熊猫产仔越来越多,“初为猫母”的年轻妈妈,有的被幼崽的哭声吓得惊惶失措,想夺路而逃;有的不会抱娃娃,找不到当妈妈的感觉;有的不会喂奶……其表现真是五花八门。
而生活在山野的熊猫妈妈,情况又是如何呢?
1981年3月,在四川卧龙的大熊猫野外观察站附近,捕捉到一只雌性熊猫,起名为“珍珍”。经麻醉后给它戴上了无线电颈圈,然后放归了山林。以后,根据珍珍发出的信号,中外专家渐渐掌握了熊猫的生活规律,揭开了“竹林隐士”的秘密。
这以后,专家们曾与珍珍狭路相逢,彼此谦让一番,相互回避,相安无事。从珍珍的食性变化,专家知道珍珍怀孕了。又从信号的位置不动这一状况,判断出珍珍当妈妈了。
珍珍生下小宝贝一个多月后,世界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GeorgeBealsSchaller)和中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根据无线电定位去“拜访”它。荫蔽的竹丛内,两位专家尽量放轻脚步,在铺满落叶的兽径上悄然前行。
近了,近了,他们听见了熊猫幼崽响亮的哭叫声!熊猫幼崽个头虽小,哭声却非常大,这也许是吓唬天敌的一种自卫手段吧。
胡锦矗刚举起相机,珍珍突然冲了过来,愤怒咆哮,吼声如雷,向两位不速之客扑去。顿时,两位专家夺路而逃。胡锦矗发现夏勒正往树上攀,因为熊猫是爬树高手,他害怕珍珍伤害夏勒,便故意侧身将珍珍引开,一场扣人心弦的追逐开始了。
熟悉地形的胡锦矗知道熊猫上山慢,转身笨,故意跑之字形的上山路。十分钟的山林赛跑,珍珍累得喘气喷沫,彼此相距几米,喘息之声相闻,两双眼睛对视,谁也无力再前进一步。最后,胡锦矗爬上一道陡坡,珍珍悻悻而去。
在这场类似电影《警察与小偷》的喜剧场面中,珍珍一反平时的温驯与宽容,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崽,表现出了强烈的母性。而生活在陕西秦岭山脉的另一位熊猫妈妈“娇娇”却表现得雍容大度。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妈妈和孩子
1985年早春,北京大学的潘文石教授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与大熊猫娇娇相遇。在林区职工向帮发的协助下,娇娇被麻醉并载上了无线电颈圈,成为了一只提供大量情报的科研熊猫。
一年之后,娇娇出落得非常娇美,初春时爱上一位“帅哥”,8月生下了幼崽。据观察记录,娇娇为了这个宝贝疙瘩,竟然40多天不吃不喝,让幼崽一直睡在怀里,没沾过地。
潘教授一行在一个极其险要的洞穴找到了娇娇母子俩。大概是娇娇已经非常熟悉了潘教授、向帮发等人的气味,所以她怀抱着幼崽,不惊不诧。人们形容娇娇“大方如北方农妇”。潘文石教授给它的宝贝起名“虎子”。以后,娇娇出去找吃喝,把虎子留在山洞里,潘文石、吕植师生和向帮发便趁机去了解虎子的健康状况。有一次,娇娇已回到家门口,见潘教授还在逗虎子玩,也不吼不叫,静坐一旁。好像在说:“只要虎子不闹,随你们玩吧。”潘教授连忙把虎子还给娇娇。娇娇叨过虎子便连忙喂奶。
虎子自出生就与人亲近。娇娇和虎子母子俩成为罕见的与人类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大熊猫。有时,招呼它们,它们会跑来亲近一会儿;若是忙着吃竹子,也会哼哼两声,算是回答。
娇娇后来又生下了“希望”和“小三”。根据娇娇家添丁进口情况的统计,大熊猫野外的年增长率是4%,是一个不低的增长率。潘文石教授对娇娇一家的研究,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他以12年亲历所撰写的《大熊猫虎子》成为风靡海内外的科普经典著作。
《绿色中国》A(上半月)2025年05月号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门户网站-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